非凡十年|古田:一本“生態經” 滿眼“綠富美”
錨定綠色發展,奮力當好寧德市山區綠色經濟走廊引領者——
一本“生態經” 滿眼“綠富美”
古田,因山而生,緣水而興?;赝@十年,一本“生態經”,滿眼“綠富美”。
黨的十八大以來,古田縣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指出的“要鞏固傳統優勢,發揮潛在優勢,充分擴大現有優勢”重要指示精神,立足本地資源、發揮特色優勢,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,地區生產總值、城鎮及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實現翻番,亮出了一張“高顏值”成績單——
指標搶眼
2021年,全縣地區生產總值223.43億元,相比2012年翻了一番有余;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9080元增長到38530元,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0176元增長到22522元,各項指標均實現了量的穩步增長和質的穩步提升。
以“菌”破題
十年來,古田縣始終把食用菌產業培育成縣域經濟的支柱產業、富民產業。目前,已開發生產食用菌品種38個,全產業鏈產值近220億元,榮獲全國農業全產業鏈典型縣等多個國字號品牌,努力走出了一條具有閩東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。
“兩高”夢圓
合福高鐵、京臺高速先后建成通車,與省會福州基本實現了“一小時交通圈”;寧古高速公路開工建設,京臺高速公路復線工程提上議事日程,對進一步完善縣域高速公路網,推動融入全市發展大局創造了良好的交通條件。
全域畫卷
“千年儒釋道,百代菌果茶”。十年來,古田縣堅持打造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全域型文旅發展戰略,成功創建蘑菇部落、金翼之家、櫻花谷等多個旅游景區,鄉村旅游景點全面開花。臨水宮景區建設取得重大突破,請香大殿、朝圣廣場等景區核心工程全面建成,臨水宮祖廟被列入“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”“海峽兩岸交流基地”……

今日古田山城全景圖 古田縣攝影協會 攝
?+
+
“綠”動之聲 擦亮生態底色
“湖分山色,碧水漾波,歸舟勝景開明鏡。風卷霞光,鮮花沾露,游鶴仙鄉列翠屏?!蔽娜搜壑械纳剿枪盘锟h,地處寧德市西南部。抬頭見山、低頭看水,描述古田恰如其分。過去的十年中,古田縣以一張藍圖繪到底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決心,加快綠色發展。
十年來,從“融入環三核心區,打造省會后花園”到加快“建三圈 興三業”,全面打響“千年臨水 健康古田”發展品牌,再到全力推進“數字古田、綠色古田、開放古田、健康古田、魅力古田”建設,全縣產業鏈條不斷延伸拓展,城鄉基礎設施日趨完善,改革創新不斷深入,民生社會事業迅速發展,交出了一份山清水秀、欣欣向榮的時代答卷。這些成績有多沉,發展之路就有多艱難。

生態古田 盧鳴浪 攝
古田山多地少,人均耕地不足三分。因此,老百姓想在有限耕地中獲益的急切心情可以想見。以食用菌產業為例,在多年的發展歷程中,當地也歷經了一條毀林種菇—代料栽培—集約種植—“光伏”+示范基地的求索之路,勤勞智慧的古田人民從無到有,久久為功,擦亮綠色發展底色,將一朵“菌花”種成了惠民興縣的“致富花”。
十年來,古田縣深入踐行“兩山”理念,全力以赴打好飾面石材礦點、石材加工企業關停退出,違建畜禽養殖場拆除,閩江水口庫區(古田段)養殖網箱綜合整治及小水電站拆除退出四大攻堅戰;嚴格落實河(湖)長制、林長制,推進28個低碳村莊建設,完成礦山生態修復、閩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,建成全省首個“智慧湖泊”管理平臺。面積37平方公里的“母親湖”翠屏湖,水質不斷優化提升,環湖而建的旅游公路和健康步道貫穿而過,串聯休閑驛站、濱水公園、景觀臺、親水臺階等,為推動古田旅游產業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,促進沿線區域經濟發展。

醉美翠屏湖 胡燕 攝
以生態求發展,未來古田縣將全面提升環湖新環境,把翠屏湖打造成古田“最美生態名片”。通過全面加強環湖鄉鎮生態環境綜合治理,讓湖水更清、岸更綠、景更美,同時,支持環湖鄉鎮深入挖掘圓瑛文化、臨水文化、紅曲文化、庫區文化等特色元素,因地制宜開發生態觀光、民宿康養等新業態,打造一鎮一韻、一季一景、各具特色、各盡其美的鄉村振興示范帶,以基本單元的升級促進整體形態的蝶變。
?+
+
“富”民之要 彰顯發展成色
“錢袋子”鼓起來,是老百姓最關心、最直接、最現實的獲得感。據統計,古田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連續18年領跑寧德全市,成為當地群眾津津樂道的話題。
鄉村的振興、農民的富裕離不開產業支撐。十年來,古田縣立足山區健康色調,培育壯大以食用菌和水果為主打的“2+N”特色產業,用改革創新催生高質量發展新征程,彰顯現代宜居的新魅力和山水田園的新風貌。

穿云之路 王志凌 攝
8月19日,一場主題為“畬情與‘李’相約”的芙蓉李采摘節在古田縣平湖鎮富達村舉行。福建出好李,個大色艷、甜酸適口的富達芙蓉李就是其中的優質品種。
“自上世紀70年代引種芙蓉李以來,富達村芙蓉李種植面積超過5200畝,年產量7000多噸,產值8000多萬元,成為村里的支柱產業?!备贿_村黨支部書記蘭省然表示,在這樣的產業基礎上,村里還有一個致富“秘訣”,就是古田縣在全縣范圍內推廣的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工作。該項工作開展之初,富達村在平湖鎮黨委的引導下積極響應號召,以“黨支部+合作社+農戶”模式,把發展芙蓉李產業作為村民的致富之本,注冊“富達芙蓉李”商標,加強與廈門航空公司等合作,發展訂單農業,采取線上線下組合營銷模式,擴大銷路。
“自從創建領辦合作社后,村黨支部天天有事忙,許多銀行找上門來談合作,此前觀望的村民也紛紛表示要加入合作社,作為村黨支部書記兼合作社理事長,我一刻也不敢松懈?!碧m省然有感而發。

木耳霧化車間質檢員 陰亮 攝
與此同時,歷經多年發展的古田食用菌產業也進入了蓬勃發展期,為了貫徹落實市第五次黨代會建設“全國鄉村振興樣板區”的決策部署,以產業振興帶動鄉村全面振興,古田縣從延伸產業鏈、完善供應鏈、提升價值鏈三個方面加快食用菌產業三鏈融合探索。2021年,全縣食用菌產量達90.64萬噸(鮮品),全產業鏈產值達220億元。菌果為媒,古田縣找到了突破發展瓶頸的全新路徑。
?+
+
“美”之傳承 打造特色品牌
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,文化總是無聲無息地撥人心弦,在不知不覺間融入當地人的血脈,在生命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跡。
古樸自然的風光、錯落有致的古民居、整潔寧靜的老村落,給來到鶴塘鎮樟廳村進行“四下基層”實踐鍛煉的古田縣第四期青干3班全體學員留下了美好的第一印象。顧不上欣賞優美的景色,學員們立即馬不停蹄地開始走村入戶,深入了解村情村貌,認真聽取村干部介紹,結合所見所思所感,就樟廳村的古建筑保護、旅游規劃、鄉村振興等問題開展交流,提出調研、助力思路。

茶香綠逸 劉芝娟 攝
“走,到基層去,到群眾中間去?!?021年以來,古田縣充分發揮“四下基層”起始地的獨特優勢,以組織青年干部深入基層開展組織一次黨性鍛煉、開展一次駐點辦公、進行一次村情調查、宣傳一批方針政策、辦好一批惠民實事的“五個一”活動,推動青年干部在基層一線鍛煉成長。
活動中,古田縣就地取材,充分挖掘本地特色資源,以村為單位、農戶為依托,集中打造了一批主題鮮明、內涵豐富、條件過硬的實踐基地。目前,全縣已打造各類實踐基地22個,覆蓋全縣14個鄉鎮(街道),共設置了黨性教育、黨史教育、農事體驗、技能培訓等實踐項目200多個,確保每名學員在培訓期間至少入駐6個不同基地,累計接受實踐鍛煉時間不少于20天。借助年輕干部實踐活動帶來的人員、人氣、人流,既能保障實踐基地建設運轉維護,又盤活了鄉村資源,激發了鄉村活力。目前,“四下基層”工作已成為當地鍛造優良作風、提振干部精氣神的特色品牌。
與此同時,農村愛心孝老食堂、家庭教育民心工程、農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、城區社區黨支部領辦物業公司、食用菌產業“三鏈”融合發展……一系列充滿創意與實效的縣域特色品牌被一一打造而出,對提升古田縣對外形象,全力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起到了滿滿的助推作用。
“走在前、開新局”,其時已至、其勢已成。43萬玉田兒女牢記囑托,勇于擔當、踔厲奮發,正將這幅清新亮麗的生態畫卷鋪陳在山水之間,久久為功、精雕細琢,為“五個古田”在新時代的發展增添更多養眼的綠色基底。
來源:閩東日報通訊員 楊遠帆
編輯:陳娥
審核:劉寧芬 周邦在
責任編輯:陳娥